——凌云县本土诗词创作的古今传承发展 凌云,因其具有近千年州、府、县建制历史而成为桂西北地区一座文化名城。同时,凌云还有多张“名片”:中国长寿之乡、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等,2013年又成功创建了“中华诗词之乡”。这些响当当的“名片”,无不与这里厚重的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岑绍勋(公元1533—1618年),字伯尧,古泗城州第十二任土知州,曾赴浙东、粤东抗倭及到四川平叛,因军功受朝廷嘉
有梦想才有理想,有理想才有思想,善于思考才会成就梦想,这是个人的梦,是中国梦的一个细胞。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孩提时常常看着大山的每一根草每一棵树发呆。这山养育了我,养育着山里的每一个人,同时,大山又把我们牢牢拴住,每走出大山一次都特别艰难,因此,幼小的心灵便萌发了这一生要改变大山的梦想,与兄弟玩家家时就口出豪言:等我长大了我要把公路开进大山,在山里建漂亮的楼房。当时的童言犹如狂言,说出来容易,要实现则要面对各种艰难与坎坷。 上学了,忙于学业,心存的那份意念成为我读书的能量,参加工作了,终于走出了大山。山
作者:杨 柳 ——父爱是一本书,书写浓浓关爱,父爱是一堵墙,遮挡无尽风雨,父爱是一盏灯,照亮似锦前程,父爱是一条河,流淌殷殷关切……。(写在父亲节,纪念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其实,就是那座山! 打记事开始,就觉得高大的父亲,像巍峨的一座山,钢铁般的身躯,是一种可以依靠和信仰的坚强。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也许,我的父亲就一直是有这样的想法。我上面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在母亲生我之前,父亲翻阅
□杨再江 在凌云县,居住着一群自清朝康熙年间从河池市东兰县迁徙而来的特殊人群,近300年来,他们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祖籍地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沿着这群特殊人群的足迹,我们来到凌云,走进他们的生活。 车子从凌云县城出发,出了石钟山隧道不远,左转进入泗城镇旦村至力洪四级油路,公路沿山盘旋延伸,车子朝山顶爬去,海拔大约1100米后,经凌云县正在打造包装的广西四星级农家乐度假景区金保瑶寨旁边而过,再前行4公里,便上到了山顶。站在山上远望,小巧玲珑的凌云县城尽收眼底,沿山依次排列的稻田泛着新绿,漫山的速生桉包围
杨氏族谱再序 家有家谱,就像国家有史书。自古以来,时代转移,世事变迁,各种事情都已茫然不清,依*有人搜罗轶事,整理成书,使后代人按着轨迹进行考查,所以历代的兴衰存亡,人品的邪恶正直,以及政治上的得与失,无不了如指掌。其中有的过于遥远难以进行考查的,姑且置之不论。就像尧舜时代以前,事情有点荒诞,所以圣人删除书上的一些内容,从尧舜时代与以前的时代断开,并不是没有理由。
广州《杨氏家谱·序》 尝谓根深者木必茂,德大者后必昌,是子孙蕃衍,皆祖宗留诒也。然传世日远记载不详,数典忘祖,昔人所讥。吾家系由闽省迁寓雄州,后复递籍顺邑岳步乡。自宋至清历数百余年,迭经兵燹,谱牒残缺,遍访故乡父老,略有传闻,难以详核。 迨文聚公迁居南邑佛山镇,遂为入籍南海。始祖历五世至约轩公,迁居省城晏公街;六世至艺圃公,卜居于城西十一甫,迄今瓜绵日盛。 自艺圃公至今,仅及五世蕃衍至百余人。闻诸宿老张保之役,省城戒严,各乡男妇被掳者数千。
中山北山《杨氏信海堂家谱·序》 吾族自泗儒公,于大宋嘉熙元年由南雄移居北山。垂六百三十余年,代传二十有四。宗族之世系,支派之流源,考诸旧族谱,增修至再举纲挈领秩序了然。然而自重修至今又已数十稔,生齿日增,宗派繁衍,其各房兄弟,有无仰承遗绪,搜罗编辑,不得而知。顾我房兄弟半多旅居外省,或事商业,或莅仕途,多有数年或数十年.不克言归者,虽间有率居乡土而又或为景遇所困,无心及此。长此以往历岁愈多支派,日益涣漫,音问浮沉。
卯田杨氏明迁始祖杨癸三,据《卯田谱》载,是杨辂的19代孙,是杨杼的82代孙。“癸三,字丙一,元顺十年(1350年)六月二十二卯时生,洪武时自江西庐陵徙楚善化,立业卯田百丈塘。永乐廿年(1422年)十二月十九巳时没,葬白泥塘亥向。配慕容氏,元顺十八年(1358年)正月初二申时生,宣德三年(1428年)十二月十一早时没,葬白泥塘。子四:本端、本武、本晓、本科。”《谱序》中说:“我族自癸三公于前明洪武年间,由江右迁居长沙河西卯田遂家焉。由是生齿日繁,积家成族,后世子孙立祠于花山岭,名曰四知堂。
杨氏宗谱续修志杨氏宗谱已四十年没有续修,此间人口繁衍迁徙,况且旧谱文革期间多数*极待重修增续,以裕后人。幸二十一世佑铭偶存一册,已篇幅班剥脱落,尚缺老二门,少长门一本。二十世复堂与二十一世世铭退休后见及此景,为如不重修,恐失传六七百载的家史,致之毁于吾辈岂不愧对祖先。世铭不辞辛劳游说于族人,并亲临四处查寻资料。幸使旧谱得圆。经自然形成的本届杨氏宗谱续修小组全体人员经二余载之酝酿,才统一了思想。鉴于社会之发展文化之革新,唯恐原谱书的编序方法,语法后人费解,故据现实情况,力求尽职尽善尽美重做编撰,愿意并无更动
杨氏家乘谱牒,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曾有多次编修。唐朝以前编修的杨姓家谱,在唐朝初年还存有《杨氏血脉谱》二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一卷,《杨氏封分谱》一卷,《杨氏谱》一卷等几种,之后历朝历代又多次修谱。现存主要杨氏族谱有《弘农华阴杨氏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