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家谱,就像国家有史书。自古以来,时代转移,世事变迁,各种事情都已茫然不清,依*有人搜罗轶事,整理成书,使后代人按着轨迹进行考查,所以历代的兴衰存亡,人品的邪恶正直,以及政治上的得与失,无不了如指掌。其中有的过于遥远难以进行考查的,姑且置之不论。就像尧舜时代以前,事情有点荒诞,所以圣人删除书上的一些内容,从尧舜时代与以前的时代断开,并不是没有理由。至于家谱也是这样,人活在世上没有无来历的,不仅仅孝子贤孙在春天寒凉秋天霜降的时候,产生缺乏听从长辈教诲、与长辈见面少的想法,即使是乡间一般的屠夫卖酒的人们,一句话提及他们的祖父或父亲,也都会油然而生出孝敬老人的思想。大概树木的根,水的源头,原本就不能不明白。就凭这个就可以明了人性都是善的,而凭借孝来治理天下并不困难。我曾经感慨后代人人性冷漠,有很多把亲骨肉视如陌生人的人,他们也并非全都是没有良心的坏人,也不是不讲同宗族的感情的,只是一天天疏远的原因造成的。我的姑夫竹溪人子馨,惴惴不安,担心自己的家族人将来也互相视如陌路,于是就开始修撰自己的族谱,目的在于分清家族的世系,彰显祖先的品德,分清族人的亲疏关系,辨别族人世系的不同。我非常讨厌那种人情冷漠的恶劣风气,正想用什么来纠正它,如今看到这修撰家谱的举动,和我内心的想法隐隐相合,怎么能不大加赞美,大为感叹呢?考查杨氏家族,是从始族杨大功在永乐年间,从凤阳迁居正定的,两个儿子跟着他。那以后人丁繁衍,分为东西两支,只因为时代遥远,族人学习文化的少,尽管族坟依旧,可是整个家族的分支和先后代的顺序排列,都已经茫然不清了。没有办法,只好姑且缺疑,暂且效仿古人删书的做法。至于本门一支,高祖、曾祖、祖父都清清楚楚地可以查考,于是就从始祖以下,清晰地按顺序排列前后各代人的情况,想等待本族中有相同志愿的人,如果能够留意寻访探求,详细地说出杨氏家族的世系,不妨再一一补充进来。家谱修好以后,姑夫子馨请我做序。我对于他的家世了解得最为详细,他的祖父献亭先生,心地忠厚,勤俭持家。他的父亲培之先生,天生仁慈谦让,看轻钱财,乐善好施,亲属中有很多依*他的支援才能生活的。在正定郡中,到现在都被认为是有名望的家族。如今姑夫子馨要长久地宣扬孝道,编纂修撰族谱来传给后世,使他的子孙们仰承祖宗遗留的美好风尚,明白家族的来历,这对于后代建立的功劳,实在是不少啊。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杨氏家族从迁到正定已经好几代了,还没有人能够做到高官,如今考查这个家族历代积累德行,那种美好的报答一定会落在杨氏的子孙身上吧!我写下几句话首先来赞美那些事,并且用这个来鼓励天下人的孝敬之心,使人们知道树木的根本,水的来源,是不能忘记的啊。
丁未莲月(1728年6月)厚庵王麟超仁趾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