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本土诗词创作的古今传承发展
凌云,因其具有近千年州、府、县建制历史而成为桂西北地区一座文化名城。同时,凌云还有多张“名片”:中国长寿之乡、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等,2013年又成功创建了“中华诗词之乡”。这些响当当的“名片”,无不与这里厚重的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岑绍勋(公元1533—1618年),字伯尧,古泗城州第十二任土知州,曾赴浙东、粤东抗倭及到四川平叛,因军功受朝廷嘉奖,升从四品朝列大夫。万历年间因其三庶子岑雷汉及头目黄玛等生事而隐退。岑绍勋被迫隐退后,寄情于山水,自称东湖钓叟,他在当年泗城州州治所在地汾州(今凌云县下甲乡政府对面)设钓鱼台作娱乐之用。万历庚子年(公元1600年),67岁的岑绍勋在汾州钓鱼台题刻了《题汾州钓鱼矶》一诗:
归去来兮今已归, 紫袍不换绿蓑衣。
百年但有青山在, 两鬓何妨白雪飞。
晓梦不惊辰吏报, 家贫正喜鳜鱼肥。
多情最是潭心月, 夜夜邀人上钓矶。
诗的大意是:回去吧,回去,如今终于真的回归田园了。再也不愿当官了。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只能与山水作伴,即使年老了又有什么关系呢?每天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生活,早上可以睡懒觉,不用担心会有下属吏官来打扰,没有繁重的政务要操心,家里也不用担心缺食少吃的,河里多的是鲜美的鳜鱼,倒影潭心的月亮多么皓洁,每晚都陪着我悠闲地垂钓赏景。
此诗被考证为桂西有记载以来最早的律诗和最早的石刻诗。凌云的历史是厚重的,随后400多年里,无论是泗城州、泗城府历任土官、流官,还是凌云本土诗人的诗词创作世代辈出、硕果累累,2003年初,凌云县政协与县诗联学会搜集编印了《凌云古今诗词选》,共选编了县内外191位作者关于凌云题材的475首(联)诗联作品。晚清时期广西版梁祝悲泣爱情诗《墓碑诗》曾经醉倒多少文人墨客和痴情男女,诗文:
逝水年华去不回, 空留香骨瘗山隈。
伤心恨煞人千古, 触目愁看土一堆。
芳草绿时蝴蝶梦, 夕阳红处杜鹃哀。
茫茫未了今生梦, 结发还期再世来。
已断姻缘未断恩, 伤怀往事怕重论。
月明环佩销声响, 花落胭脂湿泪痕。
早识黄金难买寿, 谁言红粉易招魂。
断肠最是清明节, 芳草萋萋认墓门。
这首诗讲述了古代泗城府的一段悲壮的爱情故事。清朝光绪年间,在凌云县城经商的黄氏商人有一女叫黄氏以,容貌出众且清淑贤惠。当时城内有个书生叫蒙以尤,饱学诗书,一表人才,由于两家经常来往,关系密切,于是蒙以尤和黄氏以私下定了终身。但是,由于门当户对等封建思想的禁锢,男女双方父母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分别为他们安排了另外的嫁娶。蒙以尤为了自己的海盟山势选择了逃婚,黄氏以则因相思之苦而心已粹死,长病不起,日渐憔悴悴。六年后,蒙以尤再次返乡欲见昔日恋人,不想,黄氏以因牵挂相思未留下子嗣便已忧郁而死,家人正在找人帮撰写碑文。蒙以尤茫然若失,看花花无色、看鸟鸟无声、看山山无趣、看水水无情,一个人踽踽而行,出城北五里,寻找黄氏以的坟茔。只见四周荒冢垒垒,远处山影阴阴,前面河水默默流,后面杜鹃声声鸣。在一座新坟前,蒙以尤倒身跪拜下去再也不想起来,杜鹃声中似黄氏以的声声哀哭。此时的蒙以尤,望明月,又见当日面颜,看流水,恰似相恋情长。一夜思绪,蒙以尤想不出是什么撤散了这对鸳鸯、害死了黄氏以,悲愤之余,决定出家以报答黄氏以的痴情。于是,蒙以尤委婉地通过朋友帮忙,承担了黄氏以墓碑碑文的撰写,从而,写下了这首感人涕零的悲壮爱情诗。从此,蒙以尤和黄氏以的爱情故事在桂西地区世代传颂,成为广西版的梁祝爱情悲剧。
受古文化影响,凌云县从1995年开始有组织地开展格律诗词楹联的学习和创作,并创办了会刊《同芳苑》,共编印《同芳苑》会刊54期,创作了格律诗词近万首。
县委、县人民政府还把古诗词创作与城建、旅游结合起来,在对县城河堤、景区景点、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护栏改造时,刻上将数百首中国古代诗词和本县古今作者创作的诗词,在凌云文庙景区建起“凌云古今诗词碑廊”,让游客游览观光的同时感受凌云古今诗词文化。
2013年以来,凌云县更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推进古韵诗词的创作和发展,邀请广西诗词学会会长钟家佐、副会长李汉荣、秘书长罗荣坚,百色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序畅以及百色市诗词学会会长陆大经和副会长黄图功、黄世章等到凌云讲学。开展诗教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举办全县教师“浪伏黑茶杯”格律诗词大赛,148名教师投稿参赛。分别在凌云中学、凌云技校、民族中学、朝里中学、泗城镇白马村和巴林农庄农家乐成立了诗社。
县人大、县政协机关带头,分别举办了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员有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师、初高中学生和社会人士,培训人数3000余人,其中社会上的诗词爱好者200余人。如今,全县已有近400名干部、教师、学生创作成品共计1200多首。
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则组织全县中小学学生学习背诵经典诗词,开展经典诗文朗诵、吟唱、表演等比赛活动;县民族中学已将几年来的学生习作选编成集,出版诗集《五指诗韵》;凌云县国税局和凌云县地税局于2013年联合举办了“税收•发展•民生”诗词创作专场笔会。
400多年来,不管是到凌云为官,还是到凌云访亲,大多都会因凌云文化的影响,茶余饭后、街头漫步、游山玩水,都喜欢吟诗作赋,留下的诗词很多。如今的凌云人,公职人员、农民、学生,活跃着一大批诗词爱好者,传古诗承今韵,长者九十多上百岁,少者十多岁,凝结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涌现了罗学红、黄大光、覃兆柏、毛祖云、莫炳队、戴道华、李高明、徐永成、涂明谦等一批诗联会员,诸多诗作在国家、区、市级期刊发表或在各类比赛中获奖,黄大光、覃兆柏、徐永成、涂明谦等会员还出版了个人诗集。对新一代的诗词教育,他们把古诗词创作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有赞美家园的,有反映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县民族中学二年级学生黄青来在《空巢奶奶》一诗中这样写到:
奶奶守空巢,天天自念叨;
何时孙子返,恐怕到白毛。
同样是初二学生的杨再清以《思念妈妈》为题:
盼见母一面,难熬夜晚时;
关山千里远,明月照相思。
在赞美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通过古诗韵味予以表达。初三学生欧阳鉴锋的《凌云独秀峰》:
凌云独秀峰,卓尔自葱茏;
玉砌雕栏上,天然更匠工。
初中学生班小玲的《致不良少年》:
一时放纵入歧途,铸错人生心悔初;
痛改前非重迈步,回头浪子众人扶。
可见,在凌云,古诗词的创作与运用已经渗透于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使传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古文化的传承自然结合起来,在千年古城凌云传递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正能量。
凌云县中年教师陈懋催的诗:“古府凌云历史悠,骚坛艺苑百花稠。钓矶题意传千古,墓勒倾情恸九州。洞壁多镌诗赋在,堤栏再刻曲词留。花团锦簇升平世,更振吟风展颂喉。”就是凌云县古诗今韵传承的真实写照。(作者:凌云县广播电影电视局 杨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