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大宗祠远景

杨氏大宗祠大门

革命先烈杨匏安

珠海是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地方,单是八百年前宋末元初那场惊天动地的崖门海战就让它足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上自己的足迹,更何况在海战前的南宋皇族和军队共计几十万人员的逃亡中,珠海是其最后的落难地,斗门区的南门村满村赵姓人家更是有家谱可查的宋朝皇族后裔,同样在载着悠悠岁月的珠海市区的前山河畔有一个可能与南宋朝廷后裔有关的宗祠,那就是坐落在南屏镇北山村的杨氏大宗祠。

  杨氏大宗祠目前是珠海最大的宗祠,位于北山村东侧,始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占地面积8838平方米,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为珠海市古建筑艺术的典范。

  传说中北山村的杨氏家族是北宋杨家将的子孙,辗转逃到南方,因历史上北山村一带是一小海岛,杨家人就在这里隐居下来,繁衍生息。

  
  北山村的杨族在现代也出现过不少名人志士,革命先驱杨匏安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

  杨匏安出生于北山村,由于父亲家道中落,杨匏安早早便见识了社会的不公,远走东洋,在贫困的条件下自学日语和各种西方思想,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6年,杨匏安返回家乡,后举家迁往广州,他一边在中学任教,一边从事写作。他发表了《世界学说》,其中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详细阐述,称《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圣典”。而这时距离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仅仅不到半年时间,1921年与南下广州的陈独秀一起建立了广州党支部,70年后的《人民日报》给了杨匏安“南杨北李”的评价。

  杨氏大宗祠原是北山村杨氏祖祠,是杨族势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在封建社会,宗祠是作为族人祭祖、议事、读书的场所。杨氏大宗祠的建筑,是以二品官阶的规格,进行斗拱承檩,九架梁,穿插方等格局很高的大式建筑。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为杨氏开族七百年纪念,题写了一方匾额:“宗支蕃衍”,给宗祠增添了一道亮丽色彩。

  宗祠内另藏有一块“诰命”牌匾,为同治皇帝赐封杨家的,彰显着杨家将昔日的荣耀。

  杨氏大宗祠为青砖屋院落,坐南向北,地面宽广,祠四周为花园、池塘,环境幽静,从前门进入矮墙院子,迎面是耸立两座旗杆夹,此为杨族在清代出了两位将军的标志。门前立有一对石狮子,穿过中间的砖路,便是宗祠的主题建筑了,首先是二尺高台基的大门,门上方悬挂着“杨氏大宗祠”的牌匾,两旁是“源分东汉,秀毓北山”的楹联。

  主体建筑坐南向北,进深三间60米,面阔五间并青云巷河两厢42米,面积2520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中轴线对称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木构架,以石雕、砖雕、木雕、灰雕等装饰。

  主座三进夹两天井,三进即门厅、中殿、后殿。每进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门为十二步架,中槽与前廊之间为墙不设柱,正门为凹肚门楼式,前廊为斗拱承檩,中槽为瓜柱承檩,后廊为雕板承檩。  
  
  整座建筑平面由前往后逐渐升高,门厅比前埕高0.55米,中殿比门厅高0.33米,后厅比中殿高0.60米,每进升高分别用5、4、5级带须弥状垂带的踏跺过渡。另外,前天井比门厅低0.11米,后天井比中殿低0.15米。

  外柱为石柱石础,内柱为圆木柱石础,柱础为瓜棱形、倒蒜头形、须弥座形。屋脊为灰泥,瓦沟用青板瓦,瓦垄筒,墙用青砖,地面用红地砖。大门前离外柱1米处,置带座相向的石狮一对,前天井四角设长方形石质小花坛,种有奇花异草。正脊、垂脊两端有博古装饰,中间为灰塑。多有花牙子、雀替。封檐板正面木雕精美的花鸟纹饰。屋檐砖雕以花草、八宝为题材,工艺极为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