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杨再思氏族通志》第二卷第二章,受该书编委会主任杨国武委托,在本站发布。
未获作者允许,不得转载!

杨国武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贵州省凯里市曙光路49号 邮编:556000 电话(小灵通)0855-8885097

再思本纪

第一节 生平事绩

再思祖辈何世从弘农迁居淮南(今江苏扬州)待考。祖父临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举进士,点翰林,授太子太师。三年(838),家遭回禄,遂失隋朝玉牒(家谱及诏书)。四年(839),其父居本授金吾将军,戍边叙州(今湖南黔阳、会同、靖县等地),抚五溪(今湘黔边界的 氵舞 阳河、清水河、渠阳河、辰水、巫水)“蛮地”。是时五溪森林茂密,苗侗人民刀耕火种,生产落后。

知叙州 守沅州

再思系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六月初六日生于叙州。自幼聪颖,文武兼备,14岁随父守叙州。是时西南八番蛮帅踞地称雄,袭南诏(今云南大理)、寇播州(今贵州遵义),边境无宁。再思随父平定叛乱,屡建奇功,受江陵节度使器重,举荐再思为叙州知州,用安抚之策,为治州方针。
首先,以大寨为单位建“洞制”,将五溪地设古州(即上里平,今黎平之孟彦的罗里)、龙里、潭溪、洪州、八舟、湖耳、中林、亮寨、欧阳、新化为十洞,洞首称长史,史称再思为五溪长史。以州内吴、龙、石、向各大姓头人为洞官,实行依靠多数、团结多数的政策。对不法人员实行改造,对屡教不改者实行遣送,州境安宁,社会稳定。其次开展经济建设,推广牛耕,结束刀耕火种。在十洞平坦地带,建造大坝良田,实行精耕细作,改良品种,开始轮作,学习汉族的先进技术。奖励种棉、纺织,全州丰衣足食,民有积蓄。第三增开市场,扩大边境贸易,与毗邻州郡沟通交易,叙州逐渐繁荣昌盛。
叙州富庶后,引起西部之罗甸与都匀蛮长尹怀昌等的不满,常联络蛮首侵犯叙州边境,劫掠州境百姓财富,影响生产及生活。再思娴于武略,组织州民自卫,扩大武装力量,亲率重兵,身先士卒,击退来犯部族,使其土崩瓦解,畏服退却,望风披靡。战后陈兵守护,使州内保境建设,得以安宁。再思与军民同呼吸,共命运,被称为“叙州父母官”,都诚服再思的领导与指挥。昭宗派御史至叙州宣慰,再思受朝廷嘉奖。
再思受朝廷表彰,却有功不傲,益发谦虚谨慎。旋与李克用同受绢诏,奉唐政朔。因征兵路长梗阻,李克用未能到达,再思独自奉唐征召。时逢唐室局势动乱,叛臣朱全忠挟天子、令诸侯,威逼昭帝离长安迁都洛阳。天复四年(904),朱全忠杀昭帝,立昭宣帝,改元天佑元年,各郡自立,群雄割据。宣帝遣使至叙州,授再思为“江淮湖广都钤辖使、左仆射尚书”,都统兵马,守沅州(今湖南芷江),分镇滇、黔,保境卫国,维护国家统一。天佑年间(904-907),再思不负重任,屡建奇勋,上赐异宝,金牌银印,于朗溪(今会同朗溪)建设军事重地。
据《渠阳志》载,天佑年间,朝廷见再思忠良,虑及边境不安,除杨再思原管地外,新拔东道百胜都;西道三合都、黄疆都、西里都、乐土都、天口都;南道武占都;北道竹溪都、南定都、应显都、转光都。南界杨梅邑、西粤义宁县、横山武安都、石井定胜都、武强都、武宁都及大安、大荣、梅口、长滩、上黎平、木渣寨、真凉、赤水、清溪、武德、大竹坪、洞扶丛等地,皆由再思所管(其地为今湘西南、黔东南境)。
守诚州 镇滇黔

天佑四年(907)四月,朱晃废唐昭宣帝,自称皇帝,建立后梁,号太祖,改元开平元年,原唐重臣亦多归附,荆州节度使降梁,封渤王,踞江陵;安武节度使马殷,梁封楚王,占长沙;青海节度使刘隐,受梁南海王,踞广州;刘隐子刘岩亦称帝。
再思领地四面受敌,立志不从梁叛,不附楚王,居中自立,忠实于唐,始改叙州为“诚州”,以示忠诚于唐。使用昭宣帝“天佑”年号,叙州军民奉再思为诚州刺史,仍镇滇、黔,保境卫国。在军事上“戒严其境”,加强军事训练,防务教育,增强边防警戒,组织搜查,限制交通。在政务上“相势勤王”,维护唐君主统治,排除内乱外患,积蓄力量,响应光复唐室天下。从906年起,梁、唐、晋、汉、周相继争夺中原,无暇顾及南国,诚州得以和平建设,富州强兵,安定团结,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5),李从珂得知再思之志,欲安其心,授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再思仍保持“奉唐勤王”之志。

征西平南 纳土归宋

后晋时期(936-946),都匀蛮长尹怀昌,牂牁蛮长张万浚复犯诚州界,被再思击败后,投奔楚王马殷,马殷联络西南八姓番帅,实施合围。再思与十子孤军不惧,胸有成竹,调回柳州兵力,采取分部防守,重点攻击,各个击破的持久战术,经过八年努力,父子与将士同心,将敌方消灭在黔粤交界(今桂黔边境)的两江溪洞,陈兵戍边,凯旋诚州时已84岁。见诸子已锻炼成才,遂将政权交与七子政岩,军权交与次子政滔,颐享天年。至后周显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仙逝于诚州,享年94岁,葬于今贵州黎平佳所之长岭岗。
再思夫人有五:
第一夫人韩氏,系唐仆舟司马韩至之女,封一品夫人,生子三:正隆、正滔、正修。
第二夫人蒙氏,系唐左拾遗正言公之女,封二品夫人,生子二:正约、正款。
第三夫人马氏,系安武节度使马殷之女,封端庄夫人,生子三:正绾、正岩、正嵩。
第四夫人潘氏,封端庄夫人,生子一:正权。
第五夫人郑氏,封随阵夫人,生子一:正钦(俭)。
再思逝世后,诸子遵从“戒严其境,相势勤王,开疆拓边,保障滇黔”的钦定之策,与军民共守,继续保持诚州地区的安定团结,出现生产、生活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立朝,再思十子见唐祚已终,观宋代社稷应天顺人,民心所向,遂虔诚附宋。开宝八年(975),继位子正岩、正滔献诚州版图称臣纳贡,太祖大喜。圣心思再思父子是抚边重臣,开辟王化,宣仁布义,其功德伟绩为历代仅见,表为当朝楷模,追封再思为“诚州刺史”、“英惠侯王”(亦称英惠公),赐立“杨英惠侯墓碑”致祭。
据《靖州乡土志》载,册封正岩为国公、诚州刺史;正修刺史、正滔知郡、正约知州、正绾知州、正权太尉、正隆少保、正嵩都使、正钦(俭)都统,分掌诚州军政大权。太平兴国五年(980),再思之孙通宝入贡,受朝廷嘉奖,封诚州刺史,从湖耳移治内古州(原称潭阳县,今黎平孟彦之罗里)。神宗熙宁八年(1075),曾孙杨光富率族众二十三洞朝贡方物。元丰三年(1080),朝廷以沅州之贯堡砦(寨)置渠阳县,隶诚州,州治由内古州迁渠阳(今湖南靖州)。崇宁二年,六世孙世袭诚州刺史杨晟臻入贡,宋徽宗思杨氏靖边之功,百年无患,赐改诚州为“靖州”。

褒封王侯 壮志永存

再思一生老于边事,德泽湘黔,被历代朝廷树为教育边州藩臣,护国安邦、拓疆辟土的楷模。逝后给予追封、诰封王公侯爵,抚慰百姓。继宋太祖追封“英惠侯”之后,续有仁宗皇佑六年(至和元年1054),诰封诚州飞山“威远广惠王”;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诏封“威远侯”;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诏封“英济侯”;宁宗嘉定五年(1212),诏赐“广惠太公”;理宗淳佑二年(1242),诏封“灵佑侯”;淳佑九年(1249),诏封“创远英惠侯”;景定元年(1260)诏封“阴惠侯”,度宗咸谆九年(1273),诏封“宣明顺助王”。
再思生前上尊朝廷,下顺民意。安抚夷民,缔造乐邦,受苗、侗、土(家)、瑶各民族拥戴,奉为良将。逝世后被世代传颂,受民怀念,奉若“神灵”,建祠庙祈祷,亦风调雨顺。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宣帝顺应民意,赐建“杨再思庙”于靖州城西北飞山主峰,故名“飞山庙”,四季致祭。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民众重建于靖州外方广寺左侧。南宋乾道六年(1170)移至方广寺西侧。淳熙十一年(1184),知州孙显祖于城西新书院左建“飞山大庙”。至明代正统十年(1446),知州苏忞重建新庙,庙宇宏敞,三进两院多间,改名“飞山宫”。历代朝廷重视祭祀杨再思,清代同治七年(1868),正值黔东南苗、侗各民族起义烽火炽烈,朝廷处于起用良将之际,重树杨再思辅国安邦形象,谕旨各府、州、县、厅衙把祭祀再思列为正式祭典,例定每年逢“六月初六”再思生日,及“十月二十六日”再思忌辰,由知府、知州知县、通判率员至当地飞山庙祭祀,安抚城乡百姓。祭祀飞山活动,从宋代至清末,由朝廷明令,百姓信仰,杨氏子孙传承,追宗报本。飞山庙(宫)遍布湘、黔、川、鄂、桂边境,古庙有留存,今又有新建。在当代被省、地(州)县、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家资助,百姓及裔孙乐捐维修的有湖南靖州“飞山宫”,贵州镇远“令公庙”,及锦屏“飞山庙”,绥宁“东山飞山庙”,各级各地古今方志有载。

第二节 身后古迹

再思生前历任辰州、五溪长史,辰州、诚州刺史,封银青光禄大夫、左仆射尚书、龙虎大将军、威远侯。逝世后两次封王,一次封公,六次封侯。清仁宗诏题“宣威顺助”匾正式列入府、州、县、厅署祭典。惜因年代久远,沧海沉沦,今仅存宋仁宗诏一文。

敕封飞山威远广惠王诰
敕诚州飞山威远庙神杨再思,敌王所忾;世选尔劳,有功于民,死当庙食。以尔西秦望族,当代元勋,率子姓以辅朝廷,鸠家众而鼓忠勇。偏州坐镇,五省蒙休,屡世宣猷,百年不坠。自非素以忠心,固结民心者,不能及身既没矣。犹思造福于民,故祷雨祈晴,御灾捍患,默佑一方,叩之不无响应。虽前赐尔封侯,谥尔广惠,仅足酬广右、柳庆、北沙、渠阳之功也。今部者以阙典请加尔王号,可特敕封飞山威远广惠王。汝其益赫厥灵,勿昧尊主庇民之志,钦哉。
宋追封英惠侯唐末诚州刺史杨公墓表

五品衔翰林院典簿黎平胡长新撰
举人拣选知县黎平彭应珠书并篆额
洪惟我 国家德鬯,垓埏百神效职。
高宗纯皇帝乾隆六年平楚苗,攻年松桃厅城,焚烧关厢祠宇,惟飞山庙烈焰四起,完好如故。军民负神像入城,战守两日,未伤一人。当时大帅上其灵异,奉敕赐宣威顺助匾於祠。盖庙为宋追封英惠侯唐末诚州刺史杨公讳再思之祀。庙貌遍楚黔间,数千里肸蛮勿替。而侯之墓则在黎平城东南,世固多未之者。禁樵苏而勤守护,固守土者之责,抑亦邦人士之责也。考 侯事迹正史不详。宋史南蛮传,“诚徽唐溪洞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洞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洞。太平兴国四年,首领杨蕴始来内附,八年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要皆侯之后裔。惟道光间,铜仁杨果勇侯芳自叙家谱,称杨氏系出汉太尉伯起公震,世居关西。再思公以唐懿宗咸通十年己丑岁生,至昭宗朝值世乱,马殷据长沙,虎视滇黔。公先由淮南丞迁辰州长史,结营靖州飞山,扼要拒之,屡战屡捷。与李克用同受昭宗绢诏征兵,道长梗阻,众奉为诚州刺史,威名日著,称令公焉。历五代天下多遭涂炭,独公奉唐政朔,保障滇黔,民赖以安。卒於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丁巳,寿八十九,葬今黎平府长岭岗亥山巳向。民思其德,为之立庙,曰:“飞山宫”祀之。溯伯起至再思公二十四世。宋开宝八年乙亥,继嗣入贡,追封英惠侯。生子十二,受土分镇滇黔,派衍日繁,各就家焉。是虽私家谱牒,然果勇为当代大人,读书博洽能文章,其言当可信。如是,而侯之始末不洵较然哉。间尝思治乱,关乎世运。世之乱也,天必笃生伟人,以为一方生民之主。而天资忠孝俾之,固人心輓世运於不坠。侯之奉唐政朔,保障滇黔,家谱具言之矣。新化邓先生显鹤云:“据此可破宋史杨承磊族人以地附楚之谬。”何以言之?梁之稔恶极矣,天下恶之。唐祚虽绝,当时列镇犹有用天纪年,以号召其国者。独马殷父子甘心臣附,曾谓杨氏之强,再思公之贤,而肯以其地附,不耻臣梁之马氏乎。况杨氏入宋后承平已久,江南诸国相继入版图,始率其族人献土地,则当日据有二十二州之地方能自固,不汲汲於附楚也。吾师遵义郑先生珍云:“侯之功德赫燡,在乎保境为国,盖非保境则民之涂炭者无所归,而保境以为国,则固其忠贞自矢者也。”如是,而侯之心迹不愈昭然哉,迄今藏神之地,水绕山环,后岗前道,经千年来岿然耸峙,牛羊不敢履,樵牧不敢登,庙在城市乡村者辄时生息歌舞。祀之民有争胜负不决者,相率质神,无情者辄逡巡不敢入。呜呼!侯何以得斯於民哉。礼云:“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侯固允合乎祀典矣。而效顺达於朝廷,荣膺褒锡即黎郡。咸丰六年苗变,攻围守土者祷於祠嗣,是城屡濒危获安何,莫非侯之赐也。墓距郡东南二十余里,其子孙在黎境者,岁清明节祭拜,香楮如林,独未有树石墓道者。光绪丁丑郡守玉田袁公开第,躬往谒墓,欲立碑未果而去。今年冬,黎之士大夫佥谨表侯之阡,以文来属长新,梼昧不学,谨就果勇自叙及夙所闻,先生、长者之绪论,诠次撰録,以告后世,藉补史传之阙遗,侯在天之灵,其尚许为之言也乎。
大清光绪五年岁次己卯仲冬月庚午朔二十三日壬辰立
郡人朱占元捐石
注:碑文中再思生卒年、生子系按杨芳家谱而叙的,本志按道光三年以前的老谱而定,其生年为咸通元年(860),卒于后周显德元年(954),享年94岁。生子为十,其多二子待考。

晋谒碑

墓表旁有“晋谒”碑一座,系清代果勇侯杨芳之孙恩桓竖立,其文:
乙酉夏五,自省捷里,绕道黎平扫墓,住姑丈魁三朱公占元家,小暑前二日,出郡城东南三十里至佳杓,道左里许之长岭岗,始祖之墓在焉。马鬣岿然,丰碑耸立,巳山亥向,经度不紊。路旁《神道碑》遥遥相望。拜读碑文,考据明确,书法文章,俱臻美善,乃知黎郡帮来子禾长新、彭真崖应珠助家姑丈捐资修建,从此光争信史,前列阐彰与文章并垂不朽矣。后之孙当如何感激图报耶!勉成二诗,聊纪其岁月事实云尔:
其一
长岭岗头瑞气浮,宗世卅一继封侯。
诸峰罗列儿孙绕,二水萦回岁月稠。
昔日将军遗故冢,他山进士有崇丘。
丰碑耸立光先德,史笔如何铁军优。
其二
忆昔徽诚廿二州,岿然砥柱镇中流。
龙盘虎踞争远古,水绕山环踞上游。
勋业永垂唐刺史,威灵遥拜宋元侯。
如今马鬣分明在,顺助褒封万世留。
松桃三十三世孙恩桓敬题
大清光绪十一年六月十五日 勒石
祠庙


第三节 诗词赞颂


第四节 统一字派

“字派”、“字辈”这两个词有着内涵的不同,有些往往混而为一。字派是某公支族的代表,是统率这一支系人伦的纲,如:杨再思支族是七字派“再正通光昌胜秀”,而这七字派就代表杨再思支族。而“字辈”是目,运用字派中词字的顺序来确定全支族每一代词的合恰与应用的标准,每一字辈(一代),用此标准来分别世系次序的高低、长幼,比如:你是哪个字派?我是七字派,或二十八字派;你是哪个字辈?我是再字辈,正字辈,用字派中的第一个字来确定的上辈下辈,使长幼有序,分清九族,不致乱论,凡氏族莫不如此。
“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派是国内杨姓中再思支房“独有的字派”,是再思生前亲立的,不是宋仁宗皇帝封的。自再思一世起,延续至今,七字轮转以六至七次矣,历时一千一百多年,支繁派远,各支房对字派有改有增,几十种字派杂出于族中,有悖祖人之嘱。
此次修志,总结了该族字派有百十种之多,互不通其世,以致亲则疏矣。为此,族众有统一字派之望,综合了各房意见,经几番比较,改用“再正以光昌胜秀,承先宗序顺天长。世代常存宏祚远,文章华国绍书香”。二十八字派的“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而改其他字派者,则平庸如常,故不可取,经反复讨论,已达成共识,统一使用,由达团结,统一亲亲之目的,其它字派一律停止,期吾族宗亲共识大体,延兴于万世。
经各支代表议定,其族今后自再思为一世“再”起,按二十八字轮转,为了先已启用此字辈的宗支不再重复混乱起见,经推算排世决定从原来七字派六轮的“再”字辈(三十六世)“再”字辈改“承”字辈起启用,列式如下:
第五轮 29世起:再29 正30 通31 光32 昌33 胜34 秀35,
第六轮 36世起:承36 先37 宗38 序39 顺40 天41 长42,
第七轮 43世起:世43 代44 常45 存46 宏47 祚48 远49,
第八轮 50世起:文50 章51 华52 国53 绍54 书55 香56,
第九轮 57世起:再57 正58 通59 光60 昌61 胜62 秀63。
以此类推,庶不紊也。仅将此二十八字派周而复始轮转使用,勿得增、改、减,期吾族共遵之,绵万世而勿替。

第五节 世系表

祖源世系

黄帝(姓姬名轩辕)-玄嚣-蟜极-帝喾-后稷(弃,周始祖)-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追赠太王)-季历(追谥王季)-昌(西伯追谥周文王)-发(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灭纣建周朝)-[姬诵(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建都在今翼城县境);刊叔;]叔虞(封于唐,曰唐叔虞)-燮(改唐为晋,曰晋侯)-宁族(晋武侯)-服人(成侯)-福(厉侯)-宜臼(靖侯)-司徙(釐侯)-籍(献侯)-费王(穆侯)-成师(曲沃桓叔)-鱓(曲沃庄伯)-称(曲沃武公,代晋为晋武公)-[诡诸(晋献公,公元前668年迁都于绛);]伯侨(封于杨,为杨侯,杨姓始祖)

杨氏源流世系

1世:伯侨
2世:文[食邑羊舌,封羊舌大夫。(羊舌是古邑名)。]
3世:突[晋羊舌大夫];近;述。
4世:职[晋悼公时佐祁奚作中军尉]。
5世:赤[封铜鞮大夫中军尉佐];肸[晋平公太傅,食采于杨氏县(今山西洪洞县)];鲋;虎;季夙。
6世:容[赤子];伯石[肸子,晋上卿]。
7世:道。
8世:忠。
9世:业。
10世:赞。
11世:棋[周敬王大夫]。
12世:羡[周考王时任大将军]。
13世:惠[周威烈王时任潼关尉]。
14世:元[周安王时任左庶长]。
15世:温[周安王时任大司马雍州牧]。
16世:志[周显王时,仕于秦左将军]。
17世:章[左将军,华阴侯]。
18世:苞[韩襄王将,后裔居河内];朗[秦将,封临晋君,后裔居冯翊];款[仕秦,上卿]。
19世:显;硕[生于战国末期,从沛公征伐为太史];图。
20世:鷃[渡辽将军];奋[虎威将军];甝[虎牙将军];倏[积弩将军];熊[虎贲将军];喜[汉高祖郎中骑都尉赤泉严侯];鸇[砺虎将军];魋[骑都将军]。
21世:敷[汉文帝十二年封赤泉定侯]。
22世:哲;胤[袭赤泉定侯];衔。
23世:敞[西汉昭帝丞相,封安平敬侯,弘农始祖]。
24世:忠[安平顷侯];恽[左曹,封平通侯光禄勋]。
25世:谭[汉元康元年袭安平侯,后召拜为郎中]。
26世:宝[西汉哀平帝时隐居,教授];并。
27世:震[东汉安帝太尉];衡[后裔待考]。
28世:牧[荆州太守,富波相,下转隋房];里[黄门侍郎,后裔待考];秉[东汉桓帝侍中,太尉];让[东汉司徒常山相];奉[东汉城门校尉,黄门侍郎]。
29世:著[让子,议郎,迁高阳令,后裔待考];敷。
30世:纂[纂子品,品子国,国子袭,袭子隆];众[御史中丞侍中,东汉建安二年封蓩亭侯]。
31世:□□
32世:□□
33世:超[魏车骑将军袭蓩亭侯]。
34世:炳[武元皇后杨艳之父,袭蓩亭侯];骏[武悼皇后杨芷之父,车骑将军,临晋侯];珧[尚书令,卫将军];济[镇南征北将军,太子太傅]。
35世:结[前燕仕慕容氏为中山相]。
36世:珍[后魏上谷太守。珍子贞,河内清河二郡太守,贞子懿,洛州刺史弘农郡公];继。
37世:晖[洛州(今河南洛阳)刺史]。
38世:佑[佑子胤];恩[河北献县太守]。
39世:钧[北魏恒州刺史,光禄大夫,封越恭公,后裔号越公房]。
40世:暄[北魏度支尚书];穆[颖州、雍州、华州刺史];俭[北魏侍中,夏阳静侯];宽[北周总管,梁兴等州诸军事宜阳元公]。
41世:文升;文休;文异[隋刑部尚书];文伟[隋安、温二州刺史,安平公]。
42世:荣;士积;安[济州刺史];纂[户部尚书,长平公]。
43世:师[武州刺史];泰[驾部郎中];恪[温令]。
44世:元表[国子司业];元政[司勋郎中]。
45世:志元[殿中侍御史]。
46世:成名[醴泉县尉]。
47世:凭[礼部尚书。子浑之,孙简,曾孙途];凝[司封郎中侍御史];凌[子敬之,字茂孝,同州刺史,孙戴,江西观察使。戴子迈,太仆少卿,次子迢]。
48世:后之[字谦人,唐大理寺御史中丞]。
49世:帐诚[唐国师];恒诚
50世:临琅;临傥;临牒。
51世:居本[淮南丞];居庆;居忠。
52世:再思[其生世,繁衍,事迹,今撰成《杨再思氏族通志》一书];再韬[三子:政荣、政旵、政举]
再思总系(一至七世)

再思总系表.xls

说明:再思衍派十房,其裔遍及南国:贵州、湖南、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湖北、河南等省市区,散处百余县市,星罗棋布,均灵源普庆,燕翼□谋。此次修缮族志,参与者多。其世系详载于志,近十年努力,虽然完成两卷,尚有挂一漏万之嫌。凡未参修者,有施秉的上敖、望江、甘竹槽通赛公后裔;镇远蕉溪的甘溪、郎洞、魏家湾光泰后裔;榨坊沟、五里牌光泰后裔;湖南新晃贡溪绍溪通威后裔;凤凰瓮瑶通明、通智后裔;还有都匀、石阡、岑巩、思南、沿河、重庆酉阳、邑梅、石耶、广西龙胜、三江等地,不胜枚举。凡是“再政通光昌胜秀”七字派的均属再思后裔。尚未入志的宗支,希我族奋起雄心,再续第三卷完成再思十子大团结之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