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团结兴旺富强。盛世传志形成热潮。湘黔两省县志基本出版。在新旧县志中不同程度的记述着杨再思氏族的事绩。特别在《靖州乡土志》中详细记述杨再思氏族志,在锦屏县的新县志中详细完整地记述杨再思后裔长官司长官的世系。从这些新旧县志中得到启示,在黔东南州志办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杨再思氏族通志》的构想正式形成。在1996年的协议下, 1997年元月成立“氏族研究组”,7月成立领导小组和编写组,开始进行搜集资料的工作。在掌握杨再思后裔十房资料和国家档案、图书资料后, 1998年7月正式成立《杨再思民族通志》领导小组和编写组,全面开展《杨再思氏族通志》的编写工作。
一、反复调查,反复研究、广泛收集资料,是《通志》成功的基础。
首先,我们将百分之八十的人力、精力放在调查研究,抓第一手资料上。为了宣传《通志》意义,发动各地资料员积极调查搜集、提供资料。家住凯里的杨国武、杨昌坤、杨长福等人,除经常与各地联系,开会研究情况,指导督促搜集资料工作外,还亲自组织和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各地调查搜集资料。据统计,从1997年下半年至200l年11月,仅由领导小组组织调查搜集资料人员有杨国武、杨昌坤、杨长福、杨国顺、杨通福、杨国宝、杨国礼、杨宗鑫、杨胜华、杨文辉、杨宗鑫、杨胜华、杨文辉、杨政伦,分赴贵州省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岑巩、天柱、锦屏、黎平、榕江、玉屏、江口、铜仁、松桃、石阡以及湖南省的靖州、绥宁、城步、怀化、新晃、芷江等县市搜集资料或联络工作。他们冒酷暑,顶严冬,步行千里,深入农村村寨,访知情人,拍照古墓、宗祠等文物。2000年末,正是隆冬腊月,大雪纷飞, 天寒地冻,杨国武与杨国顺亲赴施秉、镇远京堡查看与拍照杨通赛、杨前滩、杨政天三长官司长官的坟墓。各地的领导小组成员、联络员、资料员均大量收集和报送文字资料和世系表,铜仁市的杨福昌、杨述文,天柱县的杨林昌、杨永卿、杨永寿,三穗县杨通福、杨宗昕;锦屏县杨通寿,黎平县杨再宏、杨昌友、杨绍茂,城步县杨埔廷,绥宁县杨保灼、杨保兴,新晃县杨荣巨,靖州杨非然、杨元福,万山特区杨胜津,江口县杨志猷、杨国华,杨忠 胜,绥江县杨进林,凯里市杨应明、杨文辉、杨光汉等均搜集报送大量资料。从领导小组编辑人员到各地资料员参加调查研究的数百人,出动上千次,总行程上万里,搜集文字资料上千万字,世系表六百余张。为《远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 《通志》必须有丰富的国史、方志资料为依据始。从1998年6月至1999年1月, 杨国武、杨昌坤一直蹲在黔东南州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二十五史”、 《湖南通志》、《靖州乡土志》、《黎平府志》、《镇远府志》、《思州府志》《开泰县志》、《天柱县志》、《玉屏县志》、《施秉县志》、《黄平县志》等志书和中国历史大事记》、《纲鉴易知 录》、《御批历代通鉴集览》、《资治通鉴》、《中国历史大事记》《纲鉴易知录》《御批历代通鉴集览》《资治通鉴》《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史册。以及《四库全书》的 《路史》、《万姓总谱》、《竹编纪年》等和新编的地方志、地名志、人物志等等。记录资料数十本,复印资料700多万字,为《通志》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再次,调查研究是自始至终的工作,不管在收集资料阶段、还是编写、修改阶段. 发现问题,证据不足,就要重新深入调查,一直查过水落石出、证据确凿为止。
二、精心编写,反复推敲,是《通志》精益求精的关键c
第一稿是杨昌坤编写。从1999年3月开始至2000年2月,写完一至五篇,六篇一部分,共十九章、六十六节。每章由杨国武、杨长福先提修改意见,由州志办刘刚(至1999年10月调贵州省政府地方志编辑处止)审阅修改。然后由杨宁灿微机打字,由杨国顺、杨长福、杨淮柱审阅。再思十子中只写出政隆房为式样,交2000年3月第一次《通志》审议会审议征求意见。
第二稿是根据第一次《通志》审议会提出的修改意见,重拟提纲,只分上下篇,上篇为五章十节,下篇为十二章三六节,报州志办批准动笔。上篇为五章由杨昌坤编写,下篇各章,长房隆裔由杨绍团编写;次房滔裔由杨昌坤、杨国武、杨长福编写;三房修裔由杨保灼、杨保兴、杨甫廷、杨昌坤编写;四房约裔由杨再宏编写;五房款裔由杨保灼、杨保兴、杨昌坤编写;六房绾裔,由杨保灼、杨保兴、杨昌坤编写;七房岩裔由杨昌坤、杨国武、杨胜华、杨长福编写;八房福裔由杨昌坤编写;九房权裔由杨昌坤编写;十房钦裔杨永寿编写。人物传由杨昌润、杨长福、杨昌坤编写。概述由杨昌坤编写,凡例由杨长福、杨昌润编写、大事记由杨长福编写;附录由杨昌坤、杨长福编;后记由杨长福、杨绍团、杨昌坤编写。
第三稿是根据2001年8月凯里审稿会提出的修改意见,由杨昌坤改编。一是将前四章并为一章,为"再思先祖"。二是将旁系隋房杨坚、杨广,秉房杨秉、杨赐、杨彪全部删去。 将"炎黄杨氏"、"弘农杨氏"、"隋唐将相"变为节,下分目。将第五章英惠公房改为“再思本纪",节与目不动。改编结果,《通志》为八章二十五节。
第四稿是2001年10月《通志》 ,由杨昌润总篡。在总篡中认为上篇五章下篇十二章,上下不相称。将篇名删掉。在再思十子中,资料多少不一样。为使各章相称,本繁留简并的原则,将十章并为五章。长房隆裔及次房滔裔各一章;三房政修、四房政约、五房政绾并为一章。七房政岩为一章。八房政嵩、九房政权、十房政俭并为一章。人物为一章。改编后为八章二十五节。
三、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是广采博纳、集思广益的决定因素。
第一次修改,是将六篇十九章七十余节的前五篇十五章大大压缩,决心忍痛割爱。将杨震长子牧房弘农31世孙杨坚后裔怀顺,陕西乾县的十二杨村等内容,只留杨坚、杨广二人, 将杨震三子秉房弘农15世孙齐宝为福建浦城杨氏等,只留杨秉、杨赐、杨彪三人,其余全部删去。其中包括吴王杨行密四父子,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还有国家主席杨尚昆、上将杨勇等资料都删去。奉房的北魏杨氏也删去,只留奉房隋唐八相。目的突出直系和主题。
第二次修改,是杨昌润在总篡时,将上下篇各删去,只留章节目。在十房十章中,只保留政隆、政滔、政岩三章。将政修、政约、政款、政绾并为一章,将政嵩、政权、政俭并为一章,人物传保留一章,改后为十一章三十四节,章节更紧凑了。
第三次修改.是根据2001年10月凯里地区汇报会议的意见,将前四章第三节“璀灿隋房”如第二章第三节“四世三公”“隋唐将相”等部分删去。把三章并为一章, 为“再思先祖”,将三章内容改为“弘农前史”、"弘农杨氏"、"嫡旁关系”三节,原节改为目。第五章"英惠公房"改为第二章"再思本纪",六至十一章改为三至八章,节、目不变。这次修改,使《通志》结构更为合理,章节紧凑。
第四次修改。《通志》成为八章二十五节。第一章"再思先祖"三节,第二章"再思本纪"三节,第三章"长房隆裔"四节,第四章"次房滔裔"四节,第五章"修约款绾裔"四节,第六章"七房岩裔"四节,第七章"嵩权俭裔"三节,第八章"人物传"不分节。这次修改后,再思前只有一章,文字不长。再思以后有七章,更突出杨再思这个主题。
现出版的《通志》 ,除已署名的文章外,未署名的是:概述由杨昌坤、杨吕润编写,凡例由杨昌润、杨长福编写,大事记由杨长福、杨昌坤编写,第一章由杨昌坤编写,第二章由杨昌坤、杨国武、杨长福编写,第三章由杨绍团编写,第四章由杨昌坤、杨国武、杨长福编写,第五章出杨昌坤、杨保灼、杨保兴编写,第六章由杨昌坤、杨胜华、杨长福、杨国武编写。第七章由杨昌坤、杨永寿编写。第八章由杨昌润、杨长福、杨昌坤编写,附记中“族史考证”、"字辈的统一和使用"由杨昌坤编写,文件由杨长福收集。后记由杨长福起草、杨昌坤、杨绍团修改。世系表由杨国武、杨国顺、杨胜华、杨绍团、杨政山、杨再宏、杨通寿、 杨保兴、杨再银、杨宗鑫、杨国宝等编写。全书由杨昌润、杨昌坤总篡。石邦榴、李元星审定。《通志》的问世,是各位顾问和黔东南州志办领导、关心、支持帮助的结果,是参加 《通志》编写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和专家学者精心研究的结果, 《通志》疑聚着集体智慧的结晶。值得一提的是杨国武自始至终热情牵头主持这项工作,他不仅承担领导重任,还经常深入各地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将自家的寝室长期作《通志》办公室、垫资购微机、纸张、 出差费。他妻子李金莲知礼贤淑,协助他为修志人员做饭烧水,待族人如宾,受人尊敬,感 人益深,儿子杨湘黔、杨黔灵将自家旅社经常优惠或免费接待来访、送资料和联络的人员住宿;为支持其父的事二;二三毛志出版默默奉献。《通志》成书含着他们重大贡献。勘称我杨氏中的典范。再有主编杨昌坤,自1997年退休后,即投入《通志》领导工作。承担《通志》 主编、策划、谋篇的重任。在患过脑出血症、血压、血脂、血糖"三高"、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几次重病倒住在未全愈又投入编写工作。杨长福是年近七十的老人,身患严重脑血栓病,多次头昏住院,还关心编写工作。他是《黔东南州志财政志》主编,他运用修志的经验,积极出谋献策,协助组长和主编工作。还有多位长期坚持办公室工作的年逾花甲和古稀的老人,他们都废道忘食,全心投入《通志》工作,恕不一一列举。另外,本志的"制弘农郡地图"、"武陵郡地图"和"南宋诚州版图"等地图,均由杨再宏、杨昌新绘制并负责编辑本 志所有图片。
2001年9月,昌坤住进医院治疗,杨昌润全力承担总篡任务,至2002年2月5日全稿结束, 7日在凯里杨国武家召开定稿会,有在凯里的领导小组全员参加。9日送《黔东南日报》社激光照排。3月1日起杨昌润、杨再宏、杨国武在凯里集中校对文字,逐一按原稿核实及增补资料,至8日结束。报州志办石主任李科长终审成批,接着杨国武赴贵阳申请内部书刊准印证,在顾问杨光林的帮助下,胜利获批。4月19日在剑河校对二稿,曾得到文化友人申传详、陈远焯及族人杨宗汉、杨秀明、杨胜珩等相互传校,改正了错字,得到他的友 好帮助。5月18日至23日,杨昌润、杨昌坤、杨国武在三校结束,并校正地图、照片制版 付印。24日不料微机发生病毒,原稿消失。重将三稿作一稿重排,至6月20日三校结束。
最后,我们要对所有热情参加、支持、帮助《通志》工作的领导、顾问、同志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对《通志》提供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从开始至今时间之长,再思后裔横跨湘、黔、渝、桂、川、滇等省区,在交通通讯及学识水平有限,不少在外省、外地或内地没有联系上的没有进入《通志》的支系表示遗憾。希望有志的人在编纂《通志》第二集时再弥补。由于校对人员水平有限,并且缺乏经验,书中疏漏差错,在所难免,敬望广大族众及族外读者批评指正。望下集予以订正。
《杨再思氏族通志》编写组
二00二年五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