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名列中华姓氏排行榜第六位,人口达千余万,分布全国各地,约占汉族人口3.08%。杨姓的根在古老苍郁的陕西桥山与浩荡的姬水相伴之处。它历夏、商至周初,由人文初祖黄帝次子姬姓玄嚣这一支传递下来。周康王六年戊辰(前1073),姬钊封堂弟姬杼为杨侯,世称杨侯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占城一带),以杨为氏,故杨杼是杨氏肇基始祖。邑人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杨是“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
与其他姓氏不同,秦汉时期已形成的望族———弘农杨氏,其弘农郡初置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郡治弘农,在西汉时声名甚著。至于天水杨氏郡,则在隋唐以后始隆。杨姓的许多堂号中特别是“四知堂”最有名。汉代名臣太尉杨震“清白传家”成为杨姓子孙的优良传统。“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遂成杨震廉洁奉公之千古佳话。晋魏南北朝之时,杨姓风华正茂,播迁华夏大地。随着隋朝杨坚统一中国,兴科举,凿运河,因革旧制,精简机构,垂法后世。从隋到唐,王朝更替,由帝王之胄降至平民的杨氏,宰相辈出,多达11人,且均出自杨杼三十五世孙太尉杨震之后。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绝代佳人杨玉环,更与唐玄宗演绎了一段千古传颂的爱情悲剧。至于北宋杨家将忠群爱国、满门忠烈的动人故事,至今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杨姓到了唐代,望族之子孙在各地为官,故向特定的地方迁移。杨姓在历史上规模较大的迁移在秦汉之后,历两汉、两晋、南北朝、唐宋之际、元末明初。如唐代华阴杨姓名宗派先后迁徙入闽,杨红就迁居到福建蒲城,后裔衍将乐。有迁入闽南之漳州、泉州、莆田、仙游,更有迁入福州。如今之杨姓居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河北为主;四川、甘肃、江苏次之;福建、广东、江西又次之。1982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居四川之杨姓,在25239个人中,有1302人姓杨,占总数5.159%,居四川大姓第五位;而在25244个福建人中,有544个姓杨,占总数的2.155%,届福建大姓第十一位。
杨姓人究竟是何时来到福建的呢?当代台湾史学家李济博士考证:“杨氏在西晋末(316年前的几年间),已有部分迁于闽、越,亦有唐末黄巢之乱入闽者,自宋代起,福建始成为杨氏播迁的中心。”隋开皇十五年(595),陕西华阴人杨濯缨(杨震九世孙)迁居入闽,居福州,子孙繁衍到永福县嵩口。隋文帝大业年间(605-618),杨秀初封越王,寻迁蜀王,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兼右领军大将军,为避隋炀帝杨广迫害,入闽,初居蒲城,子孙衍至崇安、建阳、松溪、建瓯、政和和闽南之南安等地。清代学者杨邦瑞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撰《开漳始祖世系图族谱序》云:“入闽时间为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始祖为杨君胄或杨伯岳。这一支族,发展到元末明初的东坑开基祖杨丙三,已历二十七代,子孙较为集中地分布在福建的墨场和漳浦两大区域。”
唐末,杨姓后裔开始大量移民福建。开漳一世杨伯岳,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世居润州丁卯桥,应唐高祖李渊讨定天下,功补府兵校尉,生子元理,讳仁,袭父职,从陈犊子玉铃将军陈政戍闽,进屯梁山外云霄镇乌石山,遂因官居焉!到唐高宗总章二年(699)题封顺德将军,谥忠惠,号木轩。生子君胄,讳字汝孙,袭父职,从鹰杨大将军陈元功平定潮州和开发漳州有功,深受元功器重,元功以满女妻君胄,生子克纯,讳耀。唐贞元二年(786)跟随州府迁到尤溪,其裔衍南靖、平和、漳浦、长泰。
杨细秀,在河南固始随陈元功起兵征战入闽,留屯漳州,有子孙徙居海澄、龙溪、漳浦、云霄、泉州。杨衡,唐宪宗元和九年(814)自固始县入闽,初居福州福唐巷,后裔孙散居莆阳、仙游各地。杨华,光州固始人,与子杨盈于唐昭宗景福元年(892),从王潮、王审邦、王审知入闽,得福州,初居福州,后迁莆阳壶公山麓,其地曰杨山。杨华子孙分支遍及莆阳、仙游、福清、福州、连江、南平、将乐和闽南安溪、漳浦等地。杨宣仁、杨宣智、杨宣义、杨宣信四兄弟,世居陕西华阴,因大兄宣仁以德行授榕城学录,遂举家入闽,后遭黄巢兵祸,宣智徙居漳州;宣义徙居莆阳涵江,再迁仙游梁山山麓,为度尾剑山村开基祖,裔孙衍长泰;宣信则徙居建瓯。
另一支杨姓入闽古镛州(今将乐县),为杨杼六十七世孙杨荣,举进士,唐末授西镛州司户。其裔池杨时,号龟山,为程颢“四弟子”之一,任满居将乐。杨同,字信仁,为闽邑安福岭关外祖;杨丰,字信仁,系漕地沙县之祖;杨昭,字信清,系建宁、浦城、邵武、龙坑祖。明宰相杨荣之六世堂侄孙杨继秀,字思贞,万历戊子(1588)贡元,任兴化府教授,举家从瓯邑氵祭村迁居莆田醴泉里玉湖铺月坑村(今石码)。
今居莆田延寿、溪头、马坑之杨姓,系入闽杨华、杨盈之后裔,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从闽南安溪与永春天湖山交界之处的杨庄迁徙来延寿村。清仁宗年间,延寿杨始祖之三世孙杨持平、杨九炳堂兄弟,其曾祖父在外为官,清正有廉名,执法无徇私,惨遭奸臣杀害,身首异处。杨老爷之夫人悲痛欲绝,变卖家中薄产,多方凑集重金换取夫君尸首,携幼子九人,举家扶柩迁回莆阳,在西天尾古盘山建墓安放灵柩,后卜居灵山秀水之地延寿村。杨氏初来乍到,境况凄凉,仅为长子娶妻成家,其余八子,虽共聚一家,仅小老九送给隔溪之畅山姚布政后裔做仔外,皆终老未娶。其杨府君之侧室也携儿挈女来畅林村溪头定居。近两个世纪以来,杨姓共开科100多户人家,达400多人。
杨持平,初名人杰,号俊民,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生于延寿村,师从关其忠,入兴安书院读书。他自幼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显山露水。光绪三十一年(1905),参加宝塔式的秀才科考试。考秀才为第一级。持平欲登上这一级,须经县试、府试、院试这三试,总称童试。童生杨持平由五人联保,参加了这次县试:第一场正试,第二场招复,每三场再复,第四、五场连复,杨持平得第一名,为县案首。再由兴化府主持下参加府试,又为第一名,为府案首。当他去福州参加院试,这一次由“掌一省学校士习之风之政令”的学政主持考试,杨持平复试时写好《四书》文、经各一篇,并按要求谱写一首五言六韵诗。过了院试录取的人,才能 “进学”,取得了“生员”资格,成为地道的秀才,其第一名称院案首。可惜杨持平尽管考试成绩名列第一,却因考场舞弊成风而名落孙山。此事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知县及府、院被迫组织重考,杨持平终于中了秀才。
辛亥革命爆发后,持平参加革命军,为莆邑农民起义军首领黄濂撰战斗《檄文》,声讨北洋军阀政府。1917年7月,杨持平被广东军政府委任为福建靖国军第三旅旅长,后因福建护法军支队司令王荣光投靠北洋军阀,设圈套诱骗杨持平到司令部,持平赴约不幸被拘,入狱后坚贞不屈,与敌斗争。1927年6月3日,在泉州英勇就义,时年39岁。1927年,他的灵柩被送回莆田,公葬于龙脊山南麓筱塘之滨。杨持平的儿子杨杞松(中共莆田县委书记)和孙子杨文喜,继承先辈遗志,相继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杨氏一门忠烈,可谓“山川不改仗英雄,浩气能排岱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