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荣,字文简,绍公次子,原籍浙江省衢州府龙游县片竹村。唐玄宗时官拜御史,又任南闽参军,为闽东杨氏开基祖之一。
由于年远代湮,有关文荣公的个人史料今存甚少,为撰此节,编者只能从有关侧面素材中去披沙砾金,以捡拾文荣公史实的点滴。
据传。自杨绍公仙逝,其诸子将其卜葬于长溪韩阳坂钱筒沃里山后,便返归浙江龙游故里,唯文荣公尤孝,携眷侍母陈氏筑庐于溪之西而居焉,未几忽有“吉焚”僧,号“四明”,骑虎而来,延留三宿,悦其道意,越闽焚香立为“高德堂”,于时初建“太保寺”为坟亭,立堂招僧,辟为杨姓功德道场。时系唐睿宗(李旦为帝),号太极元年(公元712年),是时斯地绝鲜他作,尽归杨氏,为崇仁寺之创始焉。
又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撰修的《崇仁寺记》载:唐中宗景龙三年己酉(公元709年),文荣公孙小三公,申奏朝廷(有人质疑是年小三公还未出世,然谱牒说法如斯,有待进一步考证稽核耶),钦奉圣旨建寺为坟亭,蒙恩敕赐“崇宁”匾额。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十月十九改为“崇仁禅寺”,永为杨氏功德道场,即于咸通元年壬子造寺于福安上白石财洪司马三公坟前。诏下东州所陈之田充为常住,东南至水流界内,俱是杨家之田,计一万七千八百硕六十五亩捨入寺内。四至:东至阳岱山,西至双溪口,南至明山嘴,北至复鼎洋。本寺每年九月十三日司马三公寿诞,住持僧人设斋供奉,上祷苍天佑三宝皇图永固,下祈神灵保杨氏后裔荣昌,刻立石碑于山门之下,昭告后世子孙不忘其祖,予管无侵。该寺自唐至今香火不断,于公元1957年改建,1980年重修。
从以上传说和《崇仁寺记》可悉,文荣公乃杨氏家族文化精髓“忠、勇、孝、敬、勤、俭、仁、义”的忠实推崇者和承传者。
文荣公开基闽东,娶董、刘氏为妻妾,生有三子:长子日章,又名进祥,字仲礼,唐德宗时官拜御史;次子日新,又名进财,字仲琼,官职不详;三子日盛,又名进安,字仲 。(又有谱牒云日章、日新、日盛乃三兄弟字,仲礼、仲琼、仲 才是名)据传三人坟茔均在上白石流尾山上。日章公又有子息三,其三子慎铭,即小三公,官拜侍中御史,后因世乱隐于三山。娶章氏生二子,次子复光,唐僖宗时任监军,后官至延天下兵马都监,被朝廷封为弘农郡主。复光公又有子瑞,瑞公官任都监,后官至江州刺史,因误粮运被降职于黄岐镇(今下白石)任监务官,后归福安夏家洋。瑞公娶有顾氏,生三子:长子殷,字子高,号四郎,进士及第,官授都监察,原居上白石、阳头,唐文宗时徙迁浙江平阳卅九都(今泰顺)郝家洋。今泰顺一带杨氏是其后裔。瑞公次子韶,字子芬,号五郎,历官散骑将军,授江州府知府,配端木氏,生三子:长子十郎,次子十一郎,三子十二郎。其后裔分布闽东各地及泰顺一带。今福安蟾溪、前洋、湖塘、西园、杨厝、黄河、利洋、上村等杨氏即是其后裔。瑞公三子雅,字子芳,号六郎,官拜平江府知府,原配游氏,继配潘氏,生子四。后裔分布夏家洋、沙坑、潘洋等地。
据清道光廿七年崇仁寺后重修墓碑载:文荣公一脉薪火己传若干房派,有福安仙胜洋(今前洋)小七公派、泰顺樟坑景廿七公派、泰顺晓旸坑三十四公派、福安湖塘益公派、福安西园小三公派、福安蟾溪瑄公派,福安薛家垅才美公派、福安赛江(杨厝)良光公派、福安黄河乾公派、福安潘洋仕穆公派、福安孟洋(今利洋)礼公派、柘荣蒲洋宗淮公派、柘荣英窦山(今英山)、李家山、沙坑、里玮十五公派,晓坑分迁福鼎八九都福生公派等。上述房派,皆为福安乃至闽东、浙南杨氏后人寻根溯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