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当多的侗苗族"再正通光昌胜秀"字辈的杨姓后人是跟从当时的土司杨姓的,也就是跟从了"靖州杨"氏.下面是我转载的资料,以供杨氏宗亲研究! 杨姓是贵州第一大姓,约占全省人口的7.81 %。黔东南地区杨姓也是大姓之一。如剑河杨姓35866人,占全县人口19.73%,排在第一位;黄平杨姓56332人,占全县人口19.66%,排在第一位;施秉杨姓9千多人,占全县人口7%,排在第三位。黔东南的杨姓主要由四大来源组成:飞山蛮诸杨、侗族的改姓、苗族的改姓和汉族的杨姓。 第一支系出飞山蛮诸杨。杨氏唐末以来繁衍于湘西南一带。五代有杨承磊族人再思,自称飞山蛮酋,其后分封湘西、黔东各地州峒土司。以“再、正、通、光、昌、盛、秀”为行次,至今依然。这支杨姓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侗族的改姓。战国时期,侗族先民就生息于湘、黔、桂三省的边区。历史上是从两广地区北迁而来。南宋,一些汉人深入侗区,为了便于交往,侗民纷纷改汉姓,大多选用了土司的姓氏。这支杨姓的历史有700多年。晚近改用杨姓的也有500年的历史。 第三支出自苗族的改姓。秦汉时期,苗族先民从湖南洞庭湖一带沿沅江、巫水而上,西进抵达贵州榕江。在此处分迁黔东南西部各县。有本民族姓氏,“黎”氏、“方”氏、“柳”氏、“尤”氏等。一般可口溯40多代的家谱。明弘治十七年(1504),政府赐少数民族汉姓,苗民也乐于选用杨为姓氏。清雍正初年,再次编户造册,至此时各族方普遍使用了汉姓。苗族中的“勾娜”氏或“勾”氏,则可能来源于飞山蛮诸杨,不与诸苗同宗了。另有一部分俗称东苗、西苗、革兜的,居于麻江、凯里、黄平各县市。历史上源于湖北,在尧舜时被强制远徙甘肃三危,后南迁黔西北,一部分经黔中抵黔东,唐宋时期就已生息于境内。他们使用汉姓的情况与黑苗一样。 第四支源于汉族的杨姓。明代以后,在清平(今炉山)、兴隆(今黄平)、镇远、清浪(今岑巩)、偏桥(今施秉)、铜鼓(今锦屏铜鼓)、五开(今黎平五开)、古州(今榕江)等设卫所,这些官兵主要来自南直隶,清代称江南,即今安徽、江苏二省。杨姓汉族大约也是这时迁来,至今600多年。清雍正年间,安屯设堡,置八寨(今丹寨)、丹江(雷山)、古州(榕江)、清江(剑河)、都江(今三都)、台拱(今台江)等六厅,这时入黔的汉族杨姓,来自湖南。